個性化服裝定制走進百姓生活
發布時間:
2022-06-30 10:28
來源:
5月1日-9日,作為大連市“五一”春季活力行動主要活動之一,由大連市工信局主辦的“大連個性化服裝定制時尚體驗”活動如期舉行。不少消費者慕名來到大連友誼商城12樓親身體驗。這里聚集了十余家大連本土服裝定制企業和4位獨立設計師。在定制的“海洋”里,顧客們“撒歡”體驗了一把服裝定制的全過程。一些顧客把優質體驗轉化為訂單,從800元的定制旗袍到9.8萬元的定制婚紗,都不斷有人下單。 一批消費者已經開始服裝定制嘗鮮了定制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獨立設計師徐德輝在這次定制體驗活動中收獲頗豐。9天里,他的高級女裝品牌接待了約40位顧客,“4位顧客已交定金,其中兩位定制婚紗,一位定制高級女裝和晚禮服,還有一位為媽媽、婆婆和自己定制三套婚宴禮服。”徐德輝透露,其中有一套婚紗,因為面料昂貴,工藝上采用純手工蘇繡,米珠繡,打籽繡等刺繡工藝并點綴貴重金屬和天然寶石打折后的成交價達到9.8萬元。 然而,不要以為服裝定制就是價格昂貴的代名詞,它其實是普通工薪階層也能消費的東西。“比如參加這次定制體驗的大連眾邦服飾,他們的一次旗袍量體包含幾十個數據,結合人工服務和儀器測量共同完成一次次復雜又精準的量體服務。在本次體驗活動中,顧客定制旗袍,價位最低的只有800元左右,也是讓消費者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實惠。”大連市工信局紡織服裝處處長鄭曉杰說,“目前大連服裝定制企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多品類的定制服裝,價格的選擇空間也很寬泛。有千元以下價位的,也有一兩千到四五千元價位的,還有超過萬元以上的,總之每個層面都可兼顧到。” 一整套定制過程都包括什么呢?徐德輝介紹,工作人員會跟客戶溝通包括衣服的用途、場合,消費者的職業特點等。量體師進行量體。工作人員現場畫圖,與顧客溝通并修改,然后拿出色料卡,根據顧客的膚色、氣質、預算價位等跟客戶一起選擇相關面料。一段時間后,試穿的白坯(用白色麻制布料制作的樣品)做好,請客戶來試穿,確定最終尺寸和版型后,再按顧客定好的布料去裁衣制作。 與規模化的成衣相比,定制還是小貴那么消費者追求定制的意義在哪? 薛鑫淼是參加本次定制活動的4位獨立設計師之一。“與批量化生產的成衣相比較,定制服裝的價格約高出一倍。”薛鑫淼說,“成衣設計師更講究客群,講究大眾化,追求銷量。而真正的定制服裝,一定是客戶有需求才來定制,這種定制以客戶為主導。以往,是客戶看到一款成衣,感受到它與自己的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有契合感,因而去追求;而定制恰好相反,客戶將外在形象、內在精神、場景元素等等呈現給設計師,設計師通過專業知識來幫助客戶更好地實現與服飾的契合感。”“曾經,工業化制衣發展到爐火純青時,又剛好遇見電商業高速發展,大約10年前,一家服裝企業靠某一個流行爆款一下賣出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件同款的事例并不鮮見,靠一款服裝賺得盆滿缽滿的故事常有耳聞。”薛鑫淼說,“然而,近幾年,客群的需求產生了變化,社交媒體日漸壯大讓人們對‘撞衫’的容忍度迅速下降。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撞衫一定會引起尷尬,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人們在網上也不希望撞衫,更不希望自己穿的衣服被人扒出品牌和價格。在這種服裝個性化需求提升,著裝從眾心理下降的情況下,能賣出十幾萬件的服裝爆款已經許久不出現了。服裝定制成為一片新的藍海。” 而對穿著者來說,服裝定制給他最切身的體會就是舒適。正因為如此,盡管與成衣相比,定制服裝價格貴,生產周期長(往往需要一周到一個月左右時間),但人們對她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現在的服裝定制和幾十年前找裁縫有什么不一樣? 在成衣大規模進入我們生活之前,很多人記憶中都有過找裁縫制作衣服的經歷。一位大連人就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媽媽帶她去做衣服的經歷:“也是有設計感的,款式、版型也是很時髦的,料子是自己選的,也是挺貴的呢!” 時光荏苒,兜兜轉轉,幾十年的成衣工業化浪潮之后,進入2020年代,定制服裝的浪潮重新席卷回來。 “幾十年前的一個重要制約條件是,工業不普及,成衣很少,所以人們有錢沒錢都只能去做衣服,當時裁縫需要掌握的知識也很有限。現在的設計師卻不同,他們幾乎需要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不論是洋裝、婚紗、禮服、中式的旗袍、手繡還是高級成衣都需要擅長,一個獨立設計師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需要比當時的裁縫要多很多。”徐德輝說。 “服裝定制在大連有充分的市場需求。”鄭曉杰說,“這是一個城市的消費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而體現出的個性化追求。”她稱:“近幾年的定制化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勢,就是民族風服飾定制需求強。” 為某一個人的某一個場合定制一件衣服,讓他(她)記憶一生,這是服裝定制最有溫度,最具溫情的一幕。一位女孩,將她婆婆的媽媽半個世紀前在上海定制的一套精美老式婚紗修復翻新,在婚禮當天穿上這件有意義的婚紗與愛人牽手共度人生——這就是定制的溫情和意義所在。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趙暉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